收藏

抓住机遇,打开海外渠道

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从2009年308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19年4516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疫情前医疗防护类企业主要依靠贴牌或ODM进行出口,内销也较为依赖代理商,属于典型的重制造、轻销售模式。新冠疫情为这类企业提供了更多直接接触渠道,提升品牌力的机会,在内销端,部分医疗器械企业依赖口罩等防护用品顺利进入国内主流医院渠道以此带动非防御类产品。外销部分,医疗企业在多国直接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海外品牌力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在疫情期间打开了海外渠道,为未来双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物医学行业的发展,一些民间力量也参与其中,进入生物医药发展的大浪潮之中推波助澜。中城新产业是一家专注于做主题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商,主要产业方向是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制造、物联网、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在这6大产业方向中,生物医学工程是其重要的一环。中城新产业成立于2015年,它的首个产业园项目就是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生命科学园,而在今年的7月中城生命科学园获得了2021年中国园区大会颁发的全国新锐产业园5强。目前中城生命科学园的全国面积达65万平方米,布局在上海、深圳、苏州、成都等医药行业企业集中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生态。6年来,中城新产业探索出一套前瞻性的服务体系,围绕医药行业搭建生物医学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学工程comp@ss,从专利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国际合作等方面对生物医学企业进行支持,打造服务体系。

专利及知识产权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研发创新,形成许多市场化价值高的专利成果,但由于知识产权转化流程繁多,还需对接各种机构与企业,一线医务工作者大都没有额外的精力与资源,导致很多专利成果无法快速有效市场化。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希望得到临床的反馈,医疗器械创新源于临床,最终用于临床,临床专家的意见伴随医疗器械创新到产品化的全过程。
生物医学工程comp@ss团队在服务企业时常遇到知识产权转化与临床意见对接的需求,这也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共同难题。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上市前突然遭到外企专利诉讼等知识产权围剿的现象越来越多;
2020年生物医学工程comp@ss联合业界专家发起“上海医济惠医药科技创新与转化研究院”,该研究院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团队核心成员包含医疗、工程、检测、法学和金融各行业,致力于为医疗机构和医疗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搭建医企合作桥梁。

医生手中沉淀大量专利成果,研究院与上海市40多家医院达成合作。研究院运营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掌上运营平台,储备超过30万条医学专利,担当全国医生知识产权的保护伞。除了线下的专利对接外,研究院还开放医企在线对接,在线了解医疗机构的实际转化需求,为专利技术的产品化提供交流平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寻找合作伙伴。研究院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其中,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协议,就该院“一种防治肠腺瘤性息肉的重要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院内制剂“加味没竭片”进行转化方案分析,并联合了商标代理公司为医院提供了商标申请和技术评估服务。研究院促成“防治肠腺瘤性息肉的重要组合物”项目转化落地,该项目已与江西普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转让合同,转让金额数百万元。

技术创新是研究院的另一重点。研究院受上海深康医院发展中心委托,按年度发布“上海市医学创新转化(pMIT-40)综合指数十强医疗机构“榜单,医学创新转化(pMIT-40)综合指数依据三方面进行考量评选:1、依据专利申请的流程选取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失效专利等指标进行考量;2、从专利质量角度选取国内外专利的引证情况、转让与许可情况、护理领域数量等指标进行考量;3、从专利国际布局角度选取国外专利申请、国外专利授权等指标进行考量。榜单每年在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发布,科研年会吸引医院、科研机构和医疗器械企业参加,这一举措对创新型医院建设,对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深度技术服务:工程技术中心
从临床专利到上市产品,处理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资源匹配,产品上市前从样机开发,性能测试、注册检测、临床评价,注册申报需要一系列资源介入,除了临床专家指导意见,还需要对产品在工程上的反复调试、调整。
上海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上海市科委批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而建立的医工交叉创新合作平台。生物医学工程comp@ss作为上海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处,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参与中心建设,对接资源,推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制造。工程中心根据不同临床科室以及重要器械类型设置设立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由该领域的知名临床专家、临床医生或者知名企业牵头,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共同为垂直领域技术创新给予有力支持保障、提供深度服务。

医工交叉、联合技术研发:在工程中心的牵头推进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理工大学、 UNITED STATES GTM MEDICAL DEVICES 、浙江善时生物药械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四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麻醉辅助机器人”项目的创新研发及产品转化。瑞金医院于布为教授(工程中心麻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合作中提供专业技术要求、上海理工大学参与设计与核心技术的开发,并提供后期本土化和售后升级等技术服务、UNITED STATES GTM MEDICAL DEVICES 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浙江善时生物药械有限公司主要工作是样品制作、后期生产、报批、项目资金支持、产品上市销售等。该项目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现场赛”获得一等奖。

截至2021年8月,工程技术中心已整合全国近300位医生、技术专家和企业成立组建10个专业委员会,包括神经介入、血管外科、心脏介入、麻醉科、妇产科、泌尿男科,临床实验诊断工程、医疗器械临床应用能力提升中心等,细分的专业委员会能够更好地开展该学科的技术工作,聚焦医工交叉,开展技术联合研发,为产品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中城生物医学工程comp@ss聚焦于生物医学工程垂直领域,深挖产业链资源,与国内外医疗领域相关政府部门、医院、企业、科研高校和第三方服务等机构深入合作,在医工交叉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深耕,服务、促进行业集聚与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浏览量:0
2021年9月27日 11:08

【深度解读产业服务(二)】以高端产业运营 服务生物医学工程行业创新驱动